/ 潘冀 /

在仁愛堂的七十年歷史中,不知還有幾位現在的會友,記得兩位在本堂聘牧銜接空檔期間,從浸會神學院來協助兼職牧養教會的美國牧師- 柯理培牧師(老柯牧師)及柯少培牧師(小柯牧師)?

老柯牧師是繼創堂牧師楊美齋之後,從籌設神學院之際,來仁愛堂兼理講台及會務的牧者,他也是大陸淪陷前山東大復興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仁愛堂的任期多久已不記得,但應該是在浸神最早畢業的張佩信牧師到仁愛堂牧會之前,便交棒給本國籍牧者的。

老柯牧師講一口山東口音加洋腔的國語,十分溫文儒雅並有耐心。在吳興街的浸神校園還沒蓋好前,記得他們家住中山北路,不時還會請我們這些助道會和主日學學生們到他們家聚會。老柯師母手作的餅干,是我們這些當時沒有太多舶來食品的小伙子們,十分嚮往的吸引力。

柯老牧師、師母對教會中的年輕人都十分關心,記憶中他們也曾幫助過一些比我們年長些的「高級助道會」會友去美國留學的申請。

一九六四年我到位於休士頓(Houston)的賴斯(Rice)大學就讀,和當時已退休返美的老柯牧師聯絡,他們家住同為德州的聖安東尼奧市(San Antonio),離休士頓約三小時的車程(這距離在德州算是很近的),聖安東尼奧市有很具特色的西班牙/墨西哥式的建築,和流經市中心的小河,對學建築的我,頗具吸引力。次年的春假,有四、五天的連續假期,我便與他們聯絡,準備獨自開我的二手老爺車去看他們。

在這兩百英哩的行程中,沒想到半路上我的車竟然冒起煙來,不久便走不動停擺了。在聯絡附近修車廠後,拖車把這拋錨的車拖進附近小鎮修車廠,檢查後發現是水箱有漏,過熱及至拋錨,不過車廠無法當時換水箱,車子必須放在那裡數天,我只好打長途電話報告正在家中等我到的柯老牧師。他接電後立即問明修車廠地址,開了一個多小時車來接我,然後他們夫婦開心週到的接待我在聖市遊城數天,假期結束後再把我送回到公路途中的小鎮修車廠。

當時已年過八十的他們二老,這樣熱心的接待我這位從他們認為「故鄉」台灣來的毛頭小伙子,令我感動不已。可惜我Rice畢業後便去紐約,和他們的聯絡不多。多年後回台,還會從在浸神任教的他們的兒子小柯牧師處聽到一些他們的狀況及後來回天家的消息。

小柯牧師(柯少培牧師,柯理培牧師之子)是在我們一家一九七六年搬回台灣後才比較有機會接觸。記憶中他也曾在張之信牧師、郭秉忠牧師前後空檔,教會有需要時來仁愛堂支援一段時間,他自己主要任務是在浸會神學院任教,並負責神學院之硬體發展。在他任內,與美南浸信會差會的行政經理巴漢伯宣教士(HERBERT BARRETT)配合,邀請我們事務所為浸會神學院(位吳興街)作個整體的校園設施體檢與規劃。由於原校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教學與宿舍空間已捉襟見肘,嚴重不足。經校地重新測量及土地權屬資料整理後,乃決定在最不影響原有校舍使用之原則下,前後於臨吳興街面興建兩幢七層樓教職員工及有眷學生之宿舍,並在校園中心小土丘上,興建符合現代使用之圖書館一座。規劃中並將校內原有之教學、宿舍空間及道路、進出口作一通盤之整頓,這些已是一九八○年代的規劃與整建,紋風不動的一直沿用至今日。工程規劃興建過程中,小柯牧師與巴先生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討論、溝通、經費籌措與未來展望探討的角色。

浸神校園當中,圖書館背後有一幢台灣傳統建築的農舍,應是神學院當初購地興建校舍時留下的。小柯牧師夫婦十分熱愛台灣及本地文化,他們便選擇在此農舍內住宿,作為他們的家,他們退修返美後,這農舍便閒置於校園內,多年沒被使用。

寶年的父親,我的岳父孫衛先生在世時,曾熱心參與仁愛堂弟兄會並擔任會長多年,他也十分關心浸會神學院的發展。一九九八年岳父回歸天家,寶年及她的兩位妹妹-寶黎及寶慈,三家決定將追思禮拜時許多親友愛心的厚儀,加上我們夫婦的感恩奉獻,將小柯牧師住過,這時已荒廢多年的農舍,重新整修,圖書館長並向早期浸會各教會募集史料,加上周聯華牧師提供的許多文稿、墨寶,將這農舍重整為『歷史資料館』,紀念這幾十年來為台灣浸會蓽路藍縷,開拓發展的點點滴滴部份史料。這「農舍」的變身,可紀念可感恩的內容,頗為豐富且令人感動,可惜小柯牧師夫婦未能親自回首來時路。我們紀念的長輩也只能留給你我一些可追憶感恩的種種典範。

回想起兩位柯牧師時,不得不佩服他們離鄉背井,一生奉獻於中國,在台灣更留下生命中最精華的歲月,不僅在傳道、牧養、教育上盡心盡力,更能有視野及魄力,在硬體設施上高瞻遠矚擘劃建置,為後人留下一段無後顧之憂的發展空間。這種愛心、信心及胸襟,都是值得我們國人學習與紀念的。值此七十週年慶時,特將這些可能不為大部份仁愛堂現時會友所知的點滴,與大家分享,也希望我們這些享受現成果實的後人以他們為師,急起直追,讓神的國與神的家,可以代代相傳,造福我們的社會與國家。